【教务处】深化教学改革 强化实践创新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来源: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专题网站发布时间:2022-10-14

十年来,学校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对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改革、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初步构建了与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召开一流本科教育推进会,吹响一流本科教育集结号

学校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巩固了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牢固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以“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创新,全面谋划人才培养新思路。

学校将2013年确定为“教学年”,开展一系列以“实践·创新·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学习和讨论,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理清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在全校范围形成了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共识。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校于20181230日隆重召开一流本科教育推进会。学校全体校领导、全体教师、离退休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全体中层干部、教育教学管理相关部门共计1300余人参加会议。校党委书记陈利根作《吹响一流本科教育的集结号——着力培养“大为大德大爱”的接力者》主旨报告,深刻分析了【多盈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改革的建设路径。时任校长周光宏在会上对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做好一流本科教育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我校这次会议,刊发了陈利根书记的报告和周光宏校长讲话的全文。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校振兴本科教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二、全程参与新农科建设,为新农科积极贡献智慧力量

新农科是中国高等农林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作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卓越人才计划的重要内容,在新农科建设三部曲策划、相关重要文件起草、教育教学规律研究等方面,我校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2017年召开的中国高等农林校(院)长联席会第十七次会议上,我校专家率先向全国农林高校发出了“关注新农科建设”的意见。2018年,教育部组建了“新农科建设协作组”。20194月,新农科建设协作组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议对《安吉共识》的结构框架和基本内容达成共识,并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在20196月的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上,我校党委书记陈利根教授做了大会发言。20199月,我校校长陈发棣教授参加了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研讨会。

以教育部“百校千项”为抓手,积极开展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学校获批5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项目开展了深入研究,为中国新农科发展积极贡献南农智慧。

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制订相关政策文件。为统一总体思路,确立目标要求,明晰主要任务与重点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制订了《【多盈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关于加强一流本科教育的若干意见》(校教发〔2019232号),意见从人才培养总体思路、目标要求、主要任务与重点举措、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做了详细的规划,提出了二十条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

第二,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围绕“明确结果导向”、“强化分类培养”、“促进本研贯通”、“加强通识教育”、“推进双创教育”、“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进考核方式”等8个基本原则,全面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以此为契机,将优质科研资源与人才培养耦合形成协同效应,在分类培养基础上贯通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形成从本科生至研究生有机衔接、层层递进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通过本硕连读、硕博连读、五年制直博生等制度设计,构建了本研衔接培养拔尖创新学术型人才的立交桥。

第三,试点大类招生培养机制,实行宽口径培养。考虑到学校教育管理模式、教育教学资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点、课程体系等实际情况,以环境科学、生态学等20个学校优势或者高考热门专业为试点,进行大类招生模式探索,涵盖理、工、农、法、管等5个学科门类,涉及食品、资环、经管、人文、工学5个学院。

第四,推进荣誉教育体系建设。为进一步加强我校金善宝实验班和生物科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简称基地班)的建设力度,持续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学校成立了金善宝书院。金善宝书院是面向全校优秀本科生设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汇聚了学校优势学科的教学科研资源和优秀师资队伍,集中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推行小班化教学、跨学科学习,加大科研训练力度。书院实行全员导师制、科研训练全覆盖、国际访学交流全覆盖,学制贯通本研教育。

第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并不断完善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首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和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高校,学校在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路上不断前进。

四、对标一流本科教育,加强一流专业建设

1)继续加强优势专业建设

学校以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一期建设计划、校级品牌专业建设计划为引领,持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建成了一批水平高、国内有影响、竞争力强的品牌专业。截至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24个,“十二五”江苏省重点专业25个,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有8个专业正在进行首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有6个专业获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建设并已顺利完成验收。

2)积极开展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是我国构建“五位一体”的本科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2017年我校农学、植物保护专业作为教育部遴选的农科类专业认证试点专业,在国内率先接受并通过国家第三级专业认证以来,学校鼓励各专业参与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工程教育认证与国际认证,强化专业评估与认证结果的应用,加强专业质量建设,提高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

2018年,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成功通过英国图书信息专业协会(简称CILIP)国际认证,成为中国大陆第2个通过CILIP认证的专业,也是我校首个通过国际认证的本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接受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家现场考察,并顺利通过认证,有效期至202412月;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正在积极进行专业认证前期准备工作。

3)组织开展新专业申报

学校注重加强专业布局顶层设计,以学科间交叉融合,带动新专业设置和传统专业改造。在全国农林院校中率先设置了人工智能新专业,整合农学、信息科学、工学等多学科的师资和科研优势,致力于培养信息农业、农业智能装备等方面的卓越人才。近十年,学校新增投资学、茶学、智慧农业、文化遗产、人工智能等新专业。

五、对标一流本科教育,加强一流课程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学校构建了校--国家三级在线课程建设体系,并出台了《【多盈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课程和教材建设规划与管理办法》(20195月制定),在建设经费、工作量、教学奖励等不同方面进行激励,建设效果明显。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0门,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39门。

教材建设成绩斐然。组织首届国家教材奖申报,我校取得优异成绩,盖钧镒院士荣获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周光宏教授主编的《畜产品加工学》(双色版)(第二版)荣获一等奖,钟甫宁教授主编的《农业经济学》(第五版)、强胜教授主编的《植物学》(2.0版)荣获二等奖。

六、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推进课程育人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制订了《【多盈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实施方案》、《【多盈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关于加强课程育人的实施细则》等文件,有序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改革。我校《植物学》等3门本科课程被认定为首批江苏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强胜教授团队、林光华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我校被认定为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3个专业被认定为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2019年和2022年,学校承办了第五届、第八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启动仪式和主题活动,打造江苏最大的思政课堂。学校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引导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鼓励大学生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丰富思政课程形式。在教学内容上将更多的“中国故事”“农业故事”“名人故事”“南农故事”融入到思政课程之中。同时注重资源整合,把学校乡村振兴的最新成果、精准扶贫的最新成效、一带一路的最新影响、科技转化的最新动态合理整合到思政课教育中。例如,通过舞台剧《红船》的排演创新思政育人工程;在以《形式与政策》、《尚茶》、《农业栽培学》等为代表的课程中,注重将“家国情怀、法治精神、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素养”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

七、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助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学校成立了由教务部门牵头、学工、团委联动的创新创业学院,并与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合作,发挥我校在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推广方面的优势,依托我校分布在江苏各县市的产业研究院和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建立了一批优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专业硕士招生指标均向基地倾斜,倾力培养面向现代农业产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学校承办了第八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学校在全省的影响力。在2022年刚刚闭幕的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我校参赛团队夺得了冠军。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我校4个项目入围,获得国赛金奖1项、银奖3项。

八、构建教师培训发展体系,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为进一步完善教师发展和教学评价体系,学校在原教师发展中心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捋顺职能,成立了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价中心。中心通过创新培训研讨形式、探索开发新活动新项目,打造出“新教师教学规范和教学技能研习营”、“教学国际化培训”、“互联网+培训”等有特色的培训学习形式,形成了科学完备的教师培训体系。

完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学校积极开展钟山教学名师、“立德树人楷模”、“师德标兵”、“最美教师”、大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优秀教学奖、“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等评选,促进教师热爱教学、投入教育教学。

九、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梳理2016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专家提出的问题并积极整改。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为指引,设计与我校一流本科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评价制度,搭建在校生评教、同行评议、教学管理人员评价、教师自评和毕业生评价相结合的“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融合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突出使用的便捷性和体验度,打造与学校整体数据库相贯通的评价系统,实现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将改进意见实时反馈给教师的同时,提高评价数据的信度和效度。

十、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各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在十年里两轮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