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百年农经 强农兴农为使命担当

作者:经济管理学院来源:经济管理学院发布时间:2022-10-14

发展历史

【多盈体育】中国有限公司经济管理学院是中国农业经济管理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其前身是金陵大学农经系和国立中央大学农经系。1952年合并组成南京农学院农经系,19893月经农业部批准成立【多盈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农业经济与贸易学院,19944月更名为【多盈体育】中国有限公司经济与贸易学院,20049月更名为【多盈体育】中国有限公司经济管理学院。1921年率先开展农业经济专业四年制本科教育,1936年又率先开始农业经济专业研究生教育,至今已有101年本科教育历史和86年研究生教育历史。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学院目前已发展为一所融经济、管理学科为一体,具有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多规格人才培养能力,实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在国内外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学院。

党建引领

党建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导向,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院、教书育人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与监督保障作用,始终坚持把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三农”情怀浓厚,思维视野广阔,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经济管理拔尖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与中心工作。严格落实党政共同负责制,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党委会议事规则,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建专题报告制度、班子成员联系班级(党支部)制度、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等,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工作机制。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党员、教师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以一流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获批国家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一流课程10余门次,省级重点教材9部,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7部,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1部,获批国家虚拟教研室1个。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先后获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全国优秀博士生论文提名论文”1篇、江苏省优秀博硕士论文10篇、优秀本科论文10篇,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1篇,荣获包括“IFAMA国际案例竞赛金奖”“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互联网+’全国总决赛银奖”“尖峰时刻全国商业模拟大赛总决赛一等奖”等在内的国际性、全国性、省部级创新创业类奖项200余项。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或江苏省一流专业(重点)专业建设序列,获批首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农经专业获评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学科建设

一流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巩固农林经济管理优势学科地位,着力构建农林经济管理、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格局。通过十年持续建设,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先后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二三期项目,获得A类资助,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获评A+学科;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所在单位,牵头并联合同行院校制定研究生学位标准和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农林经济管理卷),主办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导师和研究生培训会,服务全国农经学科的共同发展。举办中国大学第一个农经系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赓续百年农经精神,推动学科再续辉煌。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农业管理、国际商务、MBA等学位授权点全部通过国家合格评估,其中工商管理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获评C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全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学科梯队与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已初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的师资团队。十年来,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13人,选聘优秀青年教师15人,选派25名中青年教师到国外学习深造和合作研究(1年以上)。先后入选教育部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特聘教授青年人才1人,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国家级四青人才2人,江苏省社科名家2人,江苏省333工程人才6人(次),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人才7人(次),1人荣获“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终身成就奖”。专任教师中,现有教授30人,副教授23人,博士学位获得者64人,占教师总数的90%,其中海外博士19人。在师资队伍规模和结构优化的同时,在顾焕章、钟甫宁等一批资深教授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怀着对中国“三农”问题深厚的情感,主动扛起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奋力投身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一线,为我国农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迈上新高度。面向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学术前沿,学院积极承担重大课题研究,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政府提供科学决策咨询。十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级、部省级和国际合作项目200余项,累计到位经费1.2亿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16项,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科基金面上、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国家级项目70余项。在国内外专业核心期刊发展学术论文1200余篇,其中SSCI/SCI和中文权威期刊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荣获中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等国家级、部省级科研奖励20余项。

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展现新作为。依托百年办学积淀,在决策咨询、全国农经学科发展、粮食安全、脱贫攻坚、产业振兴等方面积极投身社会服务。积极献言献策,30余份报告获国家、部省市领导人肯定性批示或机构采纳应用,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和农业发展决策产生积极影响。以农经学科为根基,引领打造全国农经学术共同体,在国际舞台展现中国影响力。围绕农业园区、乡村产业发展等开展规划研究,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动员学院师生员工及社会资源共赴麻江,开展党建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活动,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学院文化

高质量文化建设引领学院和谐发展。弘扬传承“百年农经”精神,创新学院文化载体,营造育人文化环境,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全面提升学院软实力,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对学院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文化建设引领学院和谐发展。开展“百年农经”精神大讨论,依托资深教授、退休教职工等深入挖掘学院办学历史中的育人素材,打造学科特色文化体系。通过举办系列“名师文化”建设活动,邀请优秀毕业生、杰出校友、企业家、校外知名专家学者等来校开设讲座,营造浓厚学术文化氛围。创新网络文化建设,设立学院思政宣传中心,推进“谈经说农”“南农经管”等微信公众号建设,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室。通过对研究生学习室、公共教室、共享空间的改造和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学院人文环境。举办系列主题活动,丰富学院师生校园文化生活。

国际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交流更加广泛。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搭建国际交流高端平台,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国际化。获准建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转型期国家食物安全研究学科”,依托该基地,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开设讲座。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普渡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合作,通过实施暑期访学、研究生联合培养等项目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选派师生赴外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与德国哥廷根大学、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联合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研讨会,至今已成功举办9次。先后成功主办国际农经学会年会和欧洲农经学会年会。承办农业农村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应对疫情专家视频会”“中国农业贸易治理体系改革与中国方案云上论坛”,获农业农村部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