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烙煎饼的锅长什么样?清朝的水车有多大?我国最早的青霉素又是装在什么里面、怎么来的?这些都可以在【多盈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找到答案。记者近日探访该校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了解到,该馆是我国高校创建最早的农史专题博物馆,珍藏了大量从古至今的农具、茶具、古籍。
博物馆按古籍、农具等分成了好几个部分。单单是和农业相关的古籍就有346部、3000册,其中最珍贵的当数明嘉靖马直卿刻本《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一部农书,它系统记载和总结了北魏及以前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兼及蚕桑、林业、畜牧、养鱼、农副产品加工等各个方面,被称为“中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明嘉靖刻本《齐民要术》距今600年,全国仅存两部。我们的藏本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部,近似于孤本。”博物馆副馆长卢夏说。
馆中陈列着大量石、铜、铁、木制农业工具,其中既有原始农业时期的木石工具如砍砸器、刮削器、石刀、石斧、石磨盘,也有传统农业时代的铁木生产器具。
展馆中,一件水车最为引人关注。“这辆水车长达7米,是需要多人踩踏或者畜力牵引的大型灌溉器具。”卢夏介绍,这台水车产于清朝,是该馆陈列的最大的龙骨水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馆内还有辆最小的水车,手摇式的,长度仅1米多。
该馆中最古老的农具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鏊子。它的上半部分是一个圆盘,下半部分以3条铁腿支撑。据介绍,这是战国时期的物品,用于磨制面粉,制作烙饼、煎饼。
博物馆中还保存着我国最早的青霉素也就是盘尼西林菌种。记者看到,它装在一支很小的砂土玻璃管里,已熔封了口。“这是由樊庆笙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从国外带回的。”卢夏介绍。
樊庆笙是南农前身金陵大学的老师,1940年曾被派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进修,靠着每月50美元的资助,拿到了博士学位。1944年1月,作为细菌学检验专家,樊庆笙加入美国援华机构——美国医药助华会,冲破日军的重重封锁,历经艰难回到祖国。
樊庆笙回国时,随身带着刚在美国问世不久的盘尼西林菌种。这一试管黄色的粉末当时比黄金还贵重。
“1943年,威斯康辛大学的生化和细菌学院建立了研制盘尼西林的小组,同年秋天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樊庆笙觉得苦难的中国更需要盘尼西林,他向美国医药助华会会长坦陈了自己的想法:回国后承担血库工作的同时,搞盘尼西林的研究。会长对他的想法表示支持。于是帮助他采购有关研制盘尼西林用的仪器、设备、试剂和溶剂,还帮他搞到了两支菌种,加上威斯康辛大学赠送的一支菌种,樊庆笙共将3支菌种带回了祖国。”卢夏说,在这几管菌种的帮助下,1944年底,我国第一批5万单位/瓶的盘尼西林面世,使得战乱中的中国成为世界上率先制造出盘尼西林的7个国家之一。
“博物馆就是一部‘立体教科书’,一般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配合相关图片资料和文字说明,博物馆陈列将考古出土的实物、砖石画像、耕织图和传统犁具相结合,这样学生的感受就是全方位的。”卢夏介绍,近年南农又陆续投入数百万元进行了农博馆二期场馆改造,增加了农业文化遗产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和互动多媒体设备,参观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博物馆的农业历史。有意参观的市民,可在周一至周五免费预约。
本报记者 谈洁 本报实习生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