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光明日报】一场接力18年的“青春义讲”

2016-10-28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党委宣传部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心丈量中国】
  
       “如果不是在纪念馆当义务讲解员,我不会如此了解中山先生。”【多盈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动物科技学院学生李琳倩是该校义务讲解队的一员,她的工作是在孙中山纪念馆担任讲解,每逢节假日,那里就是她的“讲台”。
  
       在南京农大,还有许多和她一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务讲解员,在中山陵、在雨花台,在每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们“用声音传递着力量,用热情缅怀着感动”。
  
       南京农大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全思懋介绍,学校的义务讲解活动已经坚持了18年,“从1998年开始,学校先后建设了10家教育基地,组织了5000余名师生参与义务讲解,服务社会群众数十万人次”。

       “把红色历史种在心里”
  
       动物科技学院团委书记刘素惠的讲解,带着记者回到了故事的开头。
  
       1998年,【多盈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因地制宜,与邻近的中山陵园管理局孙中山纪念馆合作,建立了第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开了“青春义讲”的第一页。
  
       刘素惠说,每年10月至12月他们都会在全校范围内招募义务讲解员,“通过海选、初试、复试和决赛几轮考核,选拔一批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青年志愿者组成义务讲解队,并邀请纪念馆的老师做专业的培训指导”。
  
       在首个教育基地的示范带领下,各个学院主动拓展共建单位,学校又陆续成立了梅园新村义务讲解队、雨花台烈士陵园义务讲解队等。“现在的孩子对历史了解太少,对很多事情淡漠了。”理学院院长章维华教授说,“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给同学们补上这一课,引导他们走进红色历史资源,探寻先烈的足迹。这种示范会像种子一样种在他们心里。”
     
        
“支撑英烈的是一种叫信仰的力量”
  
       在南京农大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照云看来,义务讲解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孩子们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去做一件相对固定、重复的事情,但他们都坚持下来了,这是信念的力量”。
  
       张璐瑶曾经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担任过义务讲解员,她回忆道:“开始会觉得条件很苦,因为没有食堂,我们要自备干粮,而且一讲就是一天。”但她还是坚持下来了,“慢慢会被雨花台英烈们的故事打动,很难想象牺牲烈士中年龄最小的才16岁。当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支撑他们的是一种叫作信仰的力量。”张璐瑶说,她想用“讲演去还原雨花台烈士们的家国理想”。
  
       大三学生钟浩然在做义务讲解员时被一对父女的手势震撼到了。“大部分游客在参观纪念馆时都是用一根手指指着雕像互相交流,唯独这位父亲,是把整个手掌摊开,虔诚地向女儿讲述。”钟浩然不禁自问,如果不是义讲员,是否也会对着塑像指指点点?“是对历史的漠视、对那段岁月的不以为意,才导致我们忽视了每个细小的行为。”虽只是一个手势,却让钟浩然陷入了更深的思考,“如果说铭记历史太过宽泛,无从下手,那么当我们下次走进纪念堂,就从这样一个手势开始吧。”

       “一棒接一棒的传承很奇妙”
  
       刘照云告诉记者,她们曾经回访了十几年来参加过义务讲解的同学。“在回信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大学最难忘的就是去雨花台等地义务讲解。每当学习或者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到做义务讲解员所经历的严格筛选,想到要掌握那么多讲解词,想到先烈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对此,已在宿迁市团委工作5年的尹和尉深有同感。他曾经是雨花台烈士陵园的一名义务讲解员,如今讲起那些烈士的故事依旧滔滔不绝、充满激情。他说那些义务讲解的经历和感动,一直激励着自己在工作中勤勉向上。
  
       如何将义务讲解活动办得更有意义?章维华说:“下一步,我们希望找到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成长之间更多的共通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接受教育。”刘照云透露,他们还想让学生走出纪念馆,走进街道,走进中小学,走进企业,向更多人传播烈士的精神。
  
       18年接力,义务讲解队的学生们用满腔热情书写着对红色历史的敬意。今年国庆期间,李琳倩再次来到中山陵,恰巧碰见给游客讲解的学弟学妹们,她说:“虽然现在不做讲解员了,但这种一棒接一棒的感觉仿佛历史的传承,很奇妙。”
  
       (本报记者 姚晓丹 郑晋鸣 本报见习记者 邢妍妍)


编辑:全媒体中心

阅读次数:1210

(0)
返回原图
/